循道成势:势学之兴与慎到的国家应变理念
任剑涛;慎到一般被归于法家“法、术、势”的重势派,这是一个降低慎到思想史地位的定位,需要从更高层次、更广视野理解慎到思想,才能知晓他在中国古代国家重建即血缘家国向政治国家转型进程中所发挥的标杆作用。作为道法家的慎到,借助道家之“道”的理念,将血缘家国转变为政治国家阐释为符合自然而然之道的高位理念,从而呈现其国家应变的哲学理念,在社会趋势、法制建构以及权势的低位上是不足以理解慎到之“势”的。慎到对君王权力的界定,对法治作为行政管理与权力根本属性的区分,进而对公私关系的划界,对民情的高度重视,都以其政治内涵充实了势之为趋势、定势与大势的哲学理解。慎到势学之兴,正是法家因应于国家结构转型而创制的宏大理论,需要从宏观、系统的高度理解慎到的势学,否则不足以真正把握其国家转型顶层设计的理论旨趣。
法治与权势——慎到政治思想浅析
徐克谦;对慎到政治思想有一种误解,即认为慎到重“势”就是崇尚权力,主张君权至上,独裁专制,而这与“法治”是互相矛盾冲突的。但实际上,慎到对法治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势治。慎到从法理上明确了天子、国君等只是一种政治功能性职务,担任君主的人必须在法的框架内依法行事,立公弃私。慎到所说的“权”与“势”在先秦古汉语语境中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所谓政治权力。慎到实际上反对君主大权独揽,主张君主无为,权力下放。慎到认为君主之“势”的基础在于“得助于众”,因此,立法施政都要因人之情、合人之心,这样才能得势、借势。慎到所说的权与势,与法治不仅不冲突,而且是对法治的重要补充和保障。慎到思想中并不存在崇尚君权至上、独裁专制的主张。
慎到法治论的理论推演与操作逻辑
王林敏;慎到的势论指出,政治支配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势位而非德性。他所提出的论题是:如何在君主德性不确定的前提下,将君主个体因素对政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构想的方案是君主在法治的框架内无为而治,将法作为客观标准,通过客观化的制度设计过滤君主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是一种“虚君”法治主义。慎到主张集权,但反对专制。他所提出的治理模式以君主“势位”为原动力,其政治目标是致太平,底层逻辑是聚民力,最终达到上下相安的理想境界。
荀子的政体思想研究
蒋重跃;20世纪以来,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秦政大盗,学术是荀学乡愿的观点流传很广。与之相一致,有观点认为荀子“为专制而鼓吹”,“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政体”。不错,荀子提倡尊君,但更多的是出于礼仪上的要求和德行上的期许,其中蕴含着对君主的规训之义。而对于政府结构和行政机制他却秉持下列主张:第一,民并非为君而生,君倒是为民而设;民如水,君似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是君主去留的决定力量;君民(臣)关系应遵循“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第二,君子是礼法之原,君主职责是尚贤使能;以隆礼重法、安定百姓为要义的行政工作应交由贤相率领官人百吏予以办理,而不应由君主独治。第三,礼法以顺人(民)心为本;政治须公开透明,不能隐秘幽暗。在中国古代君主政体的实践和理论的历史上,一直有“君臣共治”和“君主独治”的两个传统。荀子的上述主张应该归属前者。
《荀子》的篇间与篇内重复现象
刘美惠;《荀子》的主体部分常被认为是荀况的著作,然而,《荀子》内的多数篇章展现出了明显的语意断裂与异常频繁的字句重复。这些特征在单一作者的预设下是文本的缺陷,但在复合文本的语境下却能为我们提供观察《荀子》的新视角。《荀子》的很多篇目更像是汇编作品而非单一作者之作。对互见文本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显示着一个或多个强有力编纂者对今本《荀子》面貌的决定性重组。他针对特定主题收集并编纂了不同的文本变体。这位编者最可能是西汉晚期的刘向。尽管刘向宣称他从可用材料中剔除了大量的“重复”内容,但他似乎有意识地保留了部分有价值的重复内容并将其融合进了最终的版本中。自此,“篇”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先秦时期短小的文本单元,而是变得更具规模、内容更加多元,然而尚未发展为后世那种内部高度关联、独立自足的意义单元。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与晋北民族交融
丁波;晋国华夏族与戎狄族民族交融的深入发展,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奠定了良好基础。赵武灵王完成了赵氏七代祖先的遗愿,通过胡服骑射,吞并了代北戎狄之地。赵武灵王统一代北之地,为晋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晋北地区民族交融。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36